2025-07-11 14:10来源:会员发布
许多人都听说过“悲伤的五个阶段”。
这一理论认为,当我们经历悲伤时,会经过不同的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这一广为流传的观点是由瑞士裔美国精神病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1969年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中提出的。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一模式受到广泛认可,但它并没有科学依据,专家指出它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没有证据表明人们会经历这些阶段,甚至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阶段的存在,”心理学家、澳大利亚悲伤协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霍尔表示。
在20世纪60年代,Kübler-Ross在美国医院与绝症患者合作时发展了五阶段模型。霍尔指出,她的初衷是描述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体验。
他说:“实际上,这是一种预期悲伤的模式:接受晚期诊断的人如何适应这种悲伤。”
“随后它演变成了悲伤的五个阶段,并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情境。”
丽莎·伯克(Lisa Burke)是吉朗/吉朗的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她与经历悲伤的人们合作。她表示,悲伤通常是复杂且混乱的,并没有明确的阶段或步骤。
“人们将这五个阶段视为一张路线图,”伯克博士说。
“但当他们不可避免地在悲伤的混乱中迷失时,这会让他们感到痛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经历与已知的悲伤模式不符。”
伯克博士指出,这一模式的第五阶段,即接受,可能存在特别大的问题。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经常看到人们渴望达到第五阶段。人们可能会因为未能达到模型所描绘的那种更高的存在状态而感到沮丧。”
当我们失去所爱之人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失去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在某一天突然醒来并完全接受这一切,霍尔说。
他指出,五个阶段模型也没有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差异对我们悲伤方式的影响。
霍尔表示,许多正在经历悲伤的人开始放弃“接受”的想法,转而接受“持续联系”的概念。
霍尔说:“这是一种从物理存在的关系转变为记忆的关系。”
“你无法将(已故亲人)视为历史。实际上,那个人仍然活在你的心中和脑海里。没有结束或完成的感觉。”
“这是一种非常健康和适应性的应对损失的方式。”
伯克博士提到,过去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断绝关系是保护人们免受悲伤的最佳方法。
然而,伯克博士表示,这种方法——并不是Kübler-Ross所倡导的——对一些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那些在孩子出生后就将死胎带走的父母。
“多年来,我接触过许多客户——尤其是女性,也有男性——他们从未见过自己的孩子。我曾与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合作,他们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天堂里认不出来,就感到非常痛苦。”
伯克博士表示,当她与客户在一起时,常常介绍所谓的“双重过程”悲伤模型。
这一理念是,我们在面对损失和重建生活的双重过程中循环,而不是经历不同的阶段。
“有一类体验,我们称之为损失导向体验;它们关注的是失去本身及其带来的情感,”伯克博士说。
“与此同时,(你)也在处理因失去对你如此重要的人而需要进行的所有生活调整。”
伯克博士指出,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它将悲伤定义为我们参与其中的一个积极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尽管五阶段模型存在问题,但霍尔和伯克博士都表示,Kübler-Ross的工作是我们理解死亡和悲伤的重要一步。
霍尔说:“我想永远承认,她是真正让公众关注临终者经历的人。”
“在她的讲座或研讨会上,她会将一个垂死的人带到舞台上,与他们交谈。这是前所未闻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一个开创性的人。”
伯克博士提到,Kübler-Ross本人对五阶段模型的使用感到失望。
她认为自己被过于死板地解释了;她觉得这太规范化了,”她说。
“[Kübler-Ross]希望人们能够面对死亡。但似乎这一点走得太远了;我们已经不再欣赏个人的(悲伤)经历。”
这个故事最初由美国广播公司发表